新科学想法 文献管理 浏览文献

有读书笔记Transcription Factor Beacons for the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DNA Binding Activity

唐唐 添加于 2011-9-20 05:07 | 1299 次阅读 | 0 个评论
  •  作 者

    Vallée-Bélisle A, Bonham AJ, Reich NO, Ricci F, Plaxco KW
  •  摘 要

    The development of convenient, real-time probes for monitoring protein function in biological samples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challenge of the postgenomic era. In response, we introduce here “transcription factor beacons,” binding-activated fluorescent DNA probes that signal the presence of specific DNA-binding activities. As a proof of principle, we present beacons for the rapi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three transcription factors (TATA Binding Protein, Myc-Max, and NF-κB), and measure binding activity directly in crude nuclear extracts.
  •  详细资料

    • 文献种类:期刊
    • 期刊名称: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期刊缩写: J. Am. Chem. Soc.
    • 期卷页: 2011  133 35 13836-13839
    • ISBN: 0002-7863
  •  所属群组

  • 相关链接 DOI URL 

  •  唐唐 的文献笔记  订阅

    科学家用DNA合成生物传感器


    科学家用DNA合成生物传感器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7日报道,美国和意大利科学家合作,首次使用人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制造出纳米生物传感器,其能快速探测数千种不同的转录因子类蛋白质的活动,有望用于个性化癌症治疗并监控转录因子的活动。相关研究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JACS)。
     
    转录因子是生命的主控开关,控制着人类细胞的命运。转录因子的作用是阅读基因组并将其翻译成指令,指导组成和控制细胞的分子的合成,它有点像细胞的“设置键”,新传感器的主要工作是阅读这些设置。
     
    新技术的基础是科学家们对细胞内天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成果。参与研究的罗马第三大学的弗朗 西斯科·里奇表示,探测转录因子活动的所有信息已被编入基因组中,而且当处于受激状态时,这数千个不同的转录因子会依附于特定的目标DNA序列中,因此, 可使用这些序列作为起始点来构建新的纳米传感器。
     
    从细菌到人,所有生物都使用“生物分子开关”(由RNA或蛋白制成、可改变形状的分子)来监测环境。这些“分子开关”的诱人之处在于:它们很小,足以在细胞内“办公”,而且非常有针对性,足以应付非常复杂的环境。
     
    该研究团队受到这些天然纳米传感器的启发,用DNA而非蛋白质或RNA合成出了新的纳米传 感器。他们将三种天然DNA序列(每种能识别出不同的转录因子)进行了调整,将其编入分子开关中,当这些DNA序列与其目标结合时,这些分子开关就会变成 荧光。科学家们能用这样的纳米传感器,通过简单测量荧光强度来直接确定细胞内转录因子的活动。
     
    领导该研究的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艾历克西斯·亚利-波利瑟纳解释道,科学家们主要 通过细胞编程技术改变某些转录因子的浓度,将干细胞变成特定的细胞。新传感器能监测转录因子的活动,因此可确保干细胞被正确地重新编程。它也能确定病人癌 细胞中的哪个转录因子被激活,哪个被抑制,以便医生对症下药。因为其能直接在生物样本体内工作,因此,它也能用于筛选和测试抑制肿瘤的新药。
     
    参与此项研究的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博士后安德鲁·伯翰称,此前已有多个实验室研发出了阅 读转录因子的方法,不过,最新方法更方便快捷。科学家们无需花费数小时将蛋白质从细胞中提取出来,只需将传感器直接放入细胞中,测量荧光强度即可。这种传 感器可用来监测数千个转录因子的活动,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细胞分裂和发育机制。(来源:科技日报 刘霞)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管理选项: 导出文献

评论(0 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Copyright;  © 新科学想法 2016-2017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686号   ( 浙ICP备0903523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