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上海政协委员交提案:科研应姓“科”不姓“官”

[复制链接]
查看: 1843|回复: 2
发表于 2011-1-17 09: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前,我国科技硬件的投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科研机构甚至不亚于国外发达国家。但是,科技投入和产出为什么总是不成比例呢?究其原因,科研官本位难辞其咎。”

在上海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委员王绍华提交的一份提案,陈述当前国内科研机构“科研官本位”的诸多弊病,并开出“对症药方”。

“相当数量的科研人员刚有点科研成绩就被提升为部门或单位的领导干部。由于文山会海加之繁忙的日常管理工作,很难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做科研工作。对于自身不适合做管理工作的优秀科技人员来说,更是苦不堪言,这完全是科技人才的错用和浪费。”王绍华说。

王绍华就在一家科学研究所工作。他坦言:“其实,很多优秀科技人员不是想当官,也不善于当官,只是因为在当前这种大环境下,有官衔可以争取到更多的科研资源而已。”

“科研官本位现象导致具有官衔的科技人员经费多,甚至闲置浪费;长期立足于科技第一线、无官衔的科技人员得不到充足的科研经费,长此以往会出现恶性循环。”王绍华说,“况且,拥有官衔的科技人员非常忙碌,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很少,真正做事的是团队内的研究生和其他科技人员,也限制了科研水平的发挥。”

王绍华呼吁,科研应该姓“科”不是姓“官”。要充分利用好科技资源这一杠杆,保证科技经费大部分倾向无官职的科技人员,吸引一批优秀科技人员重返科研一线。

同时,要充分发挥项目立项和成果评审及评奖的作用,不能坚持6~8个月以上在实验室工作的科技人员,不能担任项目负责人和项目骨干;成果评审要增加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骨干进实验室工作时间的考评;项目评奖时,获奖名单要严格审查,必须是真正从事此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骨干。

王绍华还建议,我国科技领军人物应立足从科研第一线项目负责人中遴选,尽量减少具有单位领导身份的科技人员。因为国内外的实践早已证明,优秀的科研成果必须是深入科研第一线才能取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7 10: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的科研成果必须是深入科研第一线才能取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0: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科研体制改革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图文
Copyright;  © 新科学想法 2016-2017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686号   ( 浙ICP备0903523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