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大气物理] “高水平”年代,我们是否该向古人学习生存之道?

[复制链接]
查看: 1729|回复: 0
发表于 2009-6-6 06: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海平面的不断上升,海滨城市居民听到的海浪声一阵紧似一阵。在不远的将来,海水很可能会吞噬内陆城市。这个时候人们唯一能想到的求生办法,似乎是逃离海边,躲进山区。
不过,别紧张,也许还有别的活路。在加勒比海地区有一处距今约7000年的考古地点,可以告诉我们:7000年前的古人也曾面对过今天的我们将要面对的恶劣气候。然而,他们不但在变化无常的沿海地区生活得好好的,还学会如何适应世界的变化。当年古人所经历的风暴和强台风不知比今天频繁多少,可他们还是挺过来了,而且安然无恙。现在考古学家还在研究古人的生存之道,希望找出一些办法,让今天的人类好好学一学。
当然,人类的祖先所经历过的海平面上升现象,其诱发机制和今天是两码事。现在的海平面上升,是人类活动间接或直接引起的,属于纯气候机制。而当年则是“气候加地质机制”。在地球大冰期末期,冰山开始消融,而整个北美大陆就像一个巨大的跷跷板,由于北美大陆的巨大冰山开始消融,这块大陆的北端变轻,于是慢慢向上翘。而处在北美大陆板块南端的加勒比海北部地区则逐渐下沉而渐渐没入海水中。在不到5000年时间里,这块陆地的海平面总共上升了5米之多。
虽然那时候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机制和今天不一样,可其后果却基本相同。海平面的不断上升,不仅仅意味着海岸线被一点点蚕食掉,还意味着飓风和暴雨会一步步向内地纵深地带挺进,意味着地下水会因盐分的污染而慢慢变咸,且由于地下水位的上升,本来就容易受洪涝灾害的地方就更容易遭洪水袭击了。
尽管如此,古人自有办法。在古巴北部地势平坦的谢戈德阿维拉省(Ciego de Avila),考古人员发掘到了古代建筑,表明从公元前5000年到距今仅仅300年前,这一带一直有人居住。就在距离岸边150米外一个叫做罗布其隆的小村庄里,考古人员发掘到一处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从公元1260年到17世纪中期,在这里居住的人叫泰努人(Taino)。
这个村落是现代人类学习泰努人最高智慧的绝好机会,十分难得。罗布其隆人当时的生活方式,是千百年来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最佳选择。那么,就在当时海水不断上升的时候,他们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呢?
我们得到的重要线索,也就是今天房地产经纪们最熟悉不过的一句名言:地点永远第一。考古学家发现,罗布其隆人的房子有点像中国某些少数民族的吊脚楼:下面有桩基,而桩基就打在环湖礁地面上。环湖礁外面还有陆地,陆地外面才是大海,于是这片陆地就成了阻挡风浪的天然屏障。
考古学家的分析,也许会让我们感到很惊讶。实际上,像这样把房子建在水面上的做法,反而不容易受洪水的袭击。相比之下,居住在山里或者位置较高的陆地上,表面看来似更有胜算,然而这只能说,只有在海边天气反复无常的时候是如此。可如果遇到暴雨和山洪暴发,那么山里的房子再怎么坚固都难逃厄运。而在环湖礁上的房子,不管洪水是从陆地上冲下来的还是从海里打过来的,都会从房子脚下安全通过,房子反而可以安然无恙。从考古证据看,这一推论应该是正确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表明,那里的柱子已在原位牢牢竖立了好几百年,而更重要的是,那些木桩的树皮还好好的。如果木桩曾经被洪水冲垮,然后原位重新竖立起来,树皮是不可能保存下来的。这就说明,那些木桩从来没倒过。在加勒比海地区一些更为古老的地方所发掘的木桩,情况也大同小异,这就进一步说明,这种吊脚楼式的建筑风格,是千百年来应对当地反复无常天气的最佳方式。
吊脚楼无疑是十分稳固的,而当地其他一些房子刚好相反。1998年,另一支考古队对当地一处相对最完整的泰努式房子进行了发掘。这座房子有主梁有椽架,更有杉木支架,上面覆盖的还是棕榈叶。可是,屋顶还是塌下来了,被挤压成一堆。
如果考虑到当时泰努人所面对的天气情况,那么居住在这种用木桩吊脚、用树皮做屋顶,看起来不堪一击的房子里,显然不是什么高明的选择,可这种居住方式偏偏是防范洪水的有效策略。
在欧洲人还没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当地村庄附近都有山洞,这些山洞今天仍然是当地人躲避暴风雨的处所。考古学家于是猜想,古人遇到情况不妙和难以度过的危险关头之时,就会舍弃家园,躲进山洞。而当暴风雨过后,他们就会跑回来重建家园。重建的时候,只是简单地把被毁坏的屋顶重新架起来就可以了,几天功夫就完工了。相反,现在古巴那些现代建筑所用的材料都是混凝土或砖块,飓风过后,重建工作就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如果在眼看着风暴就要来临之时,说服他们抛弃房子和家产去避难,显然是不受欢迎的愚见。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可以从古人那里学到一些办法的。即使在距离海边更远的地方所建造的安全住所在风暴来临时能够容纳全部有需要的人,木桩稳固的吊脚楼还是能够让人们留在海边生活的,海面升高也没关系。如今,在马尔代夫群岛,人们已经采用这种生活方式了,因为2004年的大海啸已让这个群岛上的20座岛屿无法居住。如果用当地出产的建筑材料来盖房子的话,那么重建房子的代价并不大,而且也不难。
当然,住房只是构成现代人类文明的一个部分而已,而吃饭问题当然更重要。研究人员已发现的证据表明,泰努人在种植庄稼的同时,还懂得采集贝类和其他海产品,同时去寻找适合捕捞的新海区,还与内地的村庄有贸易往来,从而让人们的食物有了多样化的选择。每当日子艰难的时候,这种多样化的选择就成了一种生活上的保障。
同在中美洲地区,其他社会文明选择的却是不同的生活方式。例如中美洲的另一个小岛国伯利兹(Belize),由于海平面上升,那里有几个区域都完全改变了。从遗留的花粉和草木灰可看出距今2000年前生活在那里的玛雅人还在那里种植玉米,虽然种植方式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但那里毕竟还有土地。可是在随后的几百年里,这片土地已成了永久性的洪涝之地。尽管如此,人们还继续在附近“打游击”,继续种植玉米,精神可嘉。原来,当地人学会开挖河沟,并连接成庞大的排洪系统,同时加高了土地,使作物根部保持在入侵的海水上方。科研人员进一步猜想,认为每遇到情况不妙的时候,他们还能打鱼过日子,会从他们开挖的水渠系统中捕捉一些海龟和水鸟一类的东西。
考虑到现实海平面也在上升、而我们将不得不去适应环境新变化的现实,古人的做法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门有用的功课。当年的玛雅人用的工具不过是木头和石头而已,这些都是无须多少费用的好办法。即使是今天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办法也正好用得上。可如果要这些国家去建造什么能够抵挡海水的大坝和运河,那就不太现实了。
当然,今天的我们要比古人更有优势。石器已变成了现代工业机器,古代泰努人用意念来预报天气的方式也变成了同步卫星预报。然而,不管我们今天掌握的技术有多么先进,当海水开始泛滥,开始再次侵袭海岸线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向古人学习,学习他们善于把灾难踩在脚下的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图文
Copyright;  © 新科学想法 2016-2017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686号   ( 浙ICP备09035230号-1 )